最近量化私募產品凈值一直在盤整,失去了年初的銳度,大都表現平平。量化私募又將如何演化?
量化私募幻方曾做過一個測算,他們認為中國市場的量化基金總量在2500億元至5000億元之間。其中,超過一半投到了股票策略,其次是商品CTA。
在與一些投資者交流中,不少對量化私募的認可來自于收益的穩定性,以及量化在交易上的優勢。但從目前量化主流的策略來看,并不適合普通投資者參與。從國外的經驗來看,隨著市場的成熟,個人投資者占比下降,更多會通過基金等專業投資入場。一筆投資要賺錢,關鍵是在市場不確定時能否堅持持有。
從美國來看,2018年全球對沖基金資管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有7家是量化,橋水排名第一,AQR排名第二,文藝復興排名第四。策略上,量化多頭、全球市場中性、商品CTA和全球宏觀資產配置成為這些系統性投資的主流選擇。私募對沖基金特別是系統化/量化對沖基金,如德邵DE Shaw、AHL和文藝復興等行業頭部公司都集中在這一領域。
翻開全球另類投資管理協會(AIMA)的對沖基金盡調問卷可以看到,在如何定型公司基本的交易方法時,AIMA給出的選項是自主決定和系統化,而后者則在國內被籠統地稱為“量化投資”,甚至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,量化便是高頻的同義詞。本質上量化仍是一種工具,它要面對的是投資中的基本三要素:收益預測、風險控制和交易執行。不可否認的是,量化作為一種工具,提升了人的交易能力,但量化應注入更多基本面分析、低頻的內容,需要持續進化,不斷完善。
海外量化投資已經非常成熟,中國市場獨有的“散戶羊群效應”使得無效性和波動性更大,可挖掘的規律更多,故機會與前景看好。可以說,量化基金正步入黃金時代。
——部分摘自《中國證券報》